在烽火連天的動蕩年代,紅軍從創建伊始就展現出不同于舊式軍隊的新型人民軍隊。在艱苦的革命斗爭歲月里,這支隊伍憑借嚴明的軍紀獲得了無數民眾的擁護,當我們將歷史的細節鋪開,就會發現,民心正是在那些點點滴滴“小事”中匯聚而成的。
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,珍藏著一塊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紅軍戰士使用過的一塊包袱布。歷經數十載歲月洗禮,深色的包袱布早已泛白,但上面的毛筆字跡卻仍然遒勁有力,這是當年紅軍戰士們根據記憶寫下的“六項注意”:
?
(1)捆鋪草;
?
(2)上門板;
?
(3)買賣公平;
??
(4)言語和氣;
??
(5)借東西要還,損壞要賠償;
?
(6)不準亂翻東西。
〔后期六項注意總結為:(一)上門板;(二)捆鋪草;(三)說話和氣;(四)買賣公平;(五)借東西要還;(六)損壞東西要賠。〕
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中的紅軍包袱布
1927年,秋收起義失敗后,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準備向井岡山進發。為了讓部隊上山后能和群眾搞好關系,取信于民,在去井岡山的途中,毛澤東站在一塊名叫“雷打石”的石頭上,向部隊宣布了三條規矩:第一,行動聽指揮;第二,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;第三,打土豪要歸公。這三條規矩,后來發展成家喻戶曉的“三大紀律”。1928年1月初,部隊攻下遂川。某一天,毛澤東到鄉下調查,向當地群眾了解部隊執行紀律的情況,老鄉們都對革命軍交口稱贊,但也提了一些意見。有人反映,戰士們借了門板,還回來的卻不是原來的那一塊,結果裝不回去,因為各家的門板大小、新舊都不一樣,害得大家找自家門板要找好幾天。也有人反映,家里的一大堆稻草借給革命軍去攤鋪,用過也都還了,可還回來的全是散的,遍地都是稻草,自己要花很長時間才能一把一把地捆好。這些群眾意見,毛澤東都邊聽邊記了下來。隨后,他在遂川縣李家坪召開了工農革命軍全體大會。會上,毛澤東肯定了工農革命軍戰士在執行群眾紀律方面的好做法,同時也指出了不足之處。他說:“有些注意事項還得改一改。比如說,我們在還門板的時候啊,應該把門板上好才對,只有讓借來的門板上回到借主家的門框上,才算真正做到了物歸原主。還有,就是應該把散開的鋪草捆好再還給借主,這樣就整齊多了,以免稻草遍地都是。”接著,毛澤東向大家正式宣布了“六項注意”。考慮到部隊里識字有文化的官兵不多,“六項注意”的每一句話都非常通俗易懂,內容簡單但非常實在。
油畫《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》
?
在艱苦的革命歲月里,戰士們為了時刻提醒自己堅守鐵的紀律,便把“六項注意”寫在包袱布上,行軍時把它背在身后,宿營時把它掛在墻上。包袱布上的“六項注意”,看起來件件都是小事,卻體現了工農革命軍對群眾秋毫無犯、執紀如鐵的過硬作風,他們以嚴明的紀律,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。